“浙大经院大讲堂”之邵帅教授报告会举办

2025年5月15日下午,应vwin德赢AC米兰合作邀请,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邵帅做客第119期“浙大经院大讲堂”,作题为“数字服务化与制造绿色化”的学术报告。本场活动由vwin德赢AC米兰合作主办,百人计划研究员袁哲主持。
邵教授首先梳理了“双碳”战略与数字经济浪潮交汇的时代背景,指出制造业既是国民经济的“压舱石”,也是碳排放的“主战场”。传统“制造业服务化”研究难以捕捉数字技术主导的产业重构,他强调“数字服务化”——即借助大数据、物联网、5G、人工智能等手段,将产品驱动的价值链升级为服务生态系统。借助海尔COSMOPlat、特斯拉OTA、以及美的云链物流等案例,邵教授直观展示了数字平台如何连接供应链上下游及终端用户,实现需求快速迭代、生产实时优化和价值再分配。
在理论层面,邵教授以制造、传统服务和数字服务三部门为框架,引入“数字要素”并细分环境治理成本、排污税和数字投入价格,推导出数字服务化影响排放的三重渠道:技术效应(促成绿色创新)、成本效应(压缩信息与合规成本)与规模效应(产能扩张带来排放回弹)。该内生增长模型证明了,只有当前两者之和大于规模效应阈值时,行业排放才会随数字渗透上升而下降,否则可能出现“绿色悖论”。
实证部分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及污染排放数据,构造行业面板并计算“数字服务渗透系数”。回归结果显示,数字渗透提升显著降低单位排放;采用“日本数字服务出口冲击”作为工具变量、替换多种污染和数字代理指标后结论依旧稳健。进一步分组发现:国有和大型企业响应最积极,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行业受益明显,本土数字平台的减排成效优于跨国服务。机制检验进一步明确了数字服务化提升绿色专利、降低单位成本、放大规模扩张,但总体净效仍趋减排的机制。
在场师生就数字渗透度量、绿色专利界定与跨区域排放迁移,理论模型设定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。邵教授表示将采用绿色IPC细分专利类别,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并结合区块链溯源数据,进一步刻画数字服务跨地域流动与环境绩效之间的动态关系。
在报告总结环节,邵教授概括四项建议:一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,降低服务边际成本;二是完善排污数据实时披露,运用算法异常检测抑制偷排;三是联动绿色金融与碳交易,引导平台与制造企业共建低碳场景;四是对资源密集型行业实施差异化税费与技术改造基金,化解规模效应压力。